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成果报告» 2018姜雨老师课题组成果

2018姜雨老师课题组成果

 6月14日,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朝教授团队合作在黄牛分类和遗传适应性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全基因组重测序分类世界家牛血统,并反映东亚家牛的三个血统来源和外缘物种基因的适应性渗入(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world-wide ancestry and adaptive introgression event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in East Asia)”为题,于2018年6月14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我校动科学院博士生陈宁博、蔡钰东、陈秋明,以及李冉博士、黄永震博士等为共同第一作者,姜雨教授与雷初朝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单位包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宁夏大学等。

  该研究对我国22个代表性地方品种的111头黄牛和8个陕西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黄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下载比较了国外27个牛种的149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该论文首次证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明显不同的类群,即为欧洲普通牛、欧亚普通牛、东亚普通牛、中国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其五类父系祖先被对应命名为Y1、Y2a、Y2b、Y3a与Y3b。中国黄牛地方品种来源于其中的三个血统,分别为约4000年前就到达中国北方地区,目前以纯系仅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存在的东亚普通牛;可能在1000年前进入中国北方,以蒙古牛和哈萨克牛为代表的欧亚普通牛;以及该论文新报道的与印度瘤牛早在四万年前就分离,具体来源和传播历史仍然未知的中国南方瘤牛。

  该论文还发现通过历史上的跨物种人工杂交选育,中国南方瘤牛和青藏高原的普通牛平均每个个体分别被导入了其近缘物种爪哇野牛的2.9%和牦牛的1.2%的血统,从而使得迁徙到中国南方和青藏高原的黄牛各自提高了对所在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外源爪哇野牛血统的导入,造成中国南方瘤牛的遗传多样性是印度瘤牛的两倍,欧洲普通牛的四倍,成为中国黄牛高遗传多样性的主要贡献源头,是选育适应中国南方湿热气候的肉牛和奶牛新品种的宝贵财富。

  本论文对中国黄牛遗传特性来源系统全面的分析将为我国兼顾高产、优质和抗逆的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受到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人才项目专家的资助,以及校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737-0


图1 世界黄牛重新分类


图2 中国南方瘤牛与印度瘤牛的群体大小和分歧历史重构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